荧光染色背景太强有哪些成因?如何避免?
荧光显微镜相比普通光学显微镜有高特异性、高灵敏度等优势,是现代实验室必不可少的工具,而使用荧光显微镜成像拍照,最怕的就是出现高强度的荧光染色背景,因为这会降低成像信噪比,导致样品信号不清晰、细节丢失。那么荧光染色背景太强有哪些成因呢?又如何避免呢?
·环境光导致的背景荧光
环境光导致荧光显微镜背景荧光增强是很常见的情况,因为环境光没有经过激发滤光片的过滤,所以有可能包含激发光在内的各种波长光,这可能会带来额外的背景荧光和杂散光。
很多老师会用暗室成像,或用衣服/遮光罩把荧光显微镜遮光来成像,这对降低一些背景荧光和杂散光是有积极意义的,有条件可以参考。
·透射聚光镜导致的背景荧光
目前使用的荧光显微镜主要是落射荧光显微镜,也就是说,荧光激发光从物镜出来,照射样品,然后发射光回到物镜成像。由于样品玻片是透明的,因此激发光穿过样品后还会进入透射光路的聚光镜,再反射并聚光回样品上,形成强背景荧光。
我们以升级荧光观察的正置显微镜蔡司PrimoStar3和倒置显微镜徕卡DMIL为例,给大家介绍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是正置显微镜蔡司PrimoStar3,在进行调整前,有非常强的同色背景荧光,导致样品信号比较难分辨。
由于聚光镜有锁定限位,所以需要先解锁。解锁后,下调聚光镜到最低高度。
把聚光镜光阑收到最小,或把黑卡纸、牛皮纸之类不反光的纸片,插到聚光镜顶部和载物台之间。
)
可以看到背景荧光得到了大幅改善,这个信噪比足够后期把背景荧光处理掉了。
倒置荧光显微镜DMIL方面,在进行调整前,有偏红的背景荧光和杂散光出现,影响成像纯净度。
由于倒置显微镜无法调节工作高度,也不方便放置遮光板,因此可以做最简单的操作,把聚光镜的孔径光阑收到最小,光阑的叶片会阻挡发射光透过,就避免了额外的背景荧光。
孔径光阑收小之后,偏红的背景荧光就消失了,样品信噪比得到了改善。
·来自样品、器皿和介质的背景荧光
上述两种背景荧光,都不会因为样品移动而变化,如果样品移动背景荧光也有变动,那么问题可能就出在样品、器皿或者介质,需要针对性处理。
比如样品有未结合的染料,需测试优化合适的荧光染料浓度,并在样品处理时使用PBS多漂洗几次,去除未结合的染料。
如果样品有自发荧光造成干扰,可能需要尝试其他通道的染料进行标记,另外塑料器皿也可能有背景荧光,最好使用无荧光的玻璃器皿。
如果使用多孔板,可以设置一些不带样品的对照孔来获取背景荧光强度信息,方便后期处理时可以把背景荧光扣除掉。
免疫荧光标记的固定细胞成像,如果出现背景荧光问题,需要检查封片剂,高倍观察的话还要注意镜油是否为无荧光镜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