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空有才华的梦想家李白,输给愚笨却成就大业的他
《长安三万里》票房已经突破了13亿大关。就其制作水准而言,堪称顶级,影片艺术性绝佳。故事围绕着边塞诗人高适而展开,讲述了他与李白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追求。
高适不善读书,只懂舞枪弄棒,年少时立志要光宗耀祖,便带着一支铁枪出门,寻求上进的机会。途中遇见李白,被误会为贼人,一番较量下,彼此赏识,结为好友。
高适性情木讷严谨,李白生性洒脱不羁,年少的两人都想博取功名。高适的祖上虽有显赫的功勋,但到他这一代已然家道中落,加上他不是读书的料,应试的路子是走不通的,于是他试图动用祖上的关系,希望能谋得一官半职,结果数次吃了闭门羹。
(资料图片)
后来又混进了岐王府,在宴会上展示枪法,以图得到玉真公主的赏识,从而得到举荐,然而高家枪法只适合上阵杀敌,不具备观赏性,阳差阳错惊吓了公主,彻底断了举荐之路。
另一头,李白虽身负才华,可他是商人之子,唐代将商人划分为下等人,后代连参加科考的资格都没有,想从政只能通过贵人的举荐。思想单纯的李白敲开王公贵族的大门,试图通过自己的才华去打动对方,结果门槛还没跨进去就被轰了出去。
这两位像极了当初年少轻狂的我们,初入社会,不谙世事,将一切都想的很简单,仿佛成功唾手可得。在经历了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时,这才慢慢醒悟,原来自己啥都不是。那颗悸动的心也渐渐熄了下来。
推荐无望后,李白南下扬州,打算先在小地方出名,引起长安王公贵族的注意,再鲤跃龙门。
高适赴来到扬州,见李白整天寻欢作乐,一掷千金,尽显颓废之气,不禁为兄弟的堕落感到愤懑,他试图唤醒李白的斗志,劝说他用一身的才华去报效国家。
而李白身边一个女扮男装的女子却反唇相讥,直言当下朝局混乱,奸臣当道,身负才华却报国无门。高适不以为然,女子便以家传剑法打败了高适引以为傲的高家枪法。
高适唯一的“精神支柱”垮了,而另一个全新的高适站了起来,他回到家乡,发奋读书,韬光养晦,果然勤能补拙,高适在诗坛崭露头角,名动遐迩。这时,李白为了走捷径,打算给一个高官当上门女婿,专程登门来征求高适的意见。
在唐代,入赘之人在人前是抬不起头的,高适自然不同意,但他也无力阻止李白,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后,就去塞北从军了,想通过上阵搏杀来建功立业,然而天不遂人意,高适未能在战场上有所建树,只好再次回到老家。
后来收到李白的邀请,高适二进长安城,此时李白已成为翰林院学士,成功名就之后,得意忘形,整天与一班文人墨客,达官显贵沉浸在欢乐场中,烂醉如泥,高适看不下去了,黯然离开了长安,又回到故乡。
李白再次登门,已大不如前,他写诗赞美贵妃的美貌,却被贵妃解读为讽刺。贵妃和国舅都欲将其除之而后快,他心灰意冷之下,决定遁入道门来躲避红尘,想请高适为他在入道仪式上做个见证。
高适为了成全好友,答应了下来,事后他与李白彻底诀别,独自一人在边关,做了帐前一名文书。此时的高适已变得圆融起来,不再拘泥于一种身份,向世俗低下了头。后来遭逢安史之乱,朝中无可用之才,高适这个八品小官竟一跃成为封疆大吏,征战四方。
李白身在道门,心不清静,又还了俗。第一房妻子亡故后,又入赘另一位权贵之家。适逢乱世,与妻子隐居庐山脚下。
叛贼永王欣赏他的文采,邀请李白出山,单纯的李白不分青红皂白,竟然为叛贼作诗十一首,留下罪证。永王被平定后,朝廷追究李白的罪责,欲将他处死。高适想救好友,却怕被人抓住小辫子,反而断送李白的性命,于是转求郭子仪出面救了李白,事后却对此事只字不提。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事成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用这首诗来形容高适最为贴切。
影片呈现了高适与李白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一种是积极向上的,一种是消极悲观的。
李白代表了一种理想化的追求,稍遇挫折就轻言放弃,认为全世界都辜负了他。而高适是有志向的实干家,越挫越勇,最终凭借不肯服输的劲头取得了成功。
影片的最后可以用“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句诗来作总结,无论这两种人生态度多么两极化,最终还是一如本初,回归于平静,像是什么事都没发生过。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