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平县出山镇特辑:历史文脉中的水库记忆——大苏庄胜利渠|每日报道
提到水渠,人们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想起红旗渠。这条蜿蜒在太行山脉的“人工天河”,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它不仅是林州人民战天斗地、改造自然的伟大壮举,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探索、艰苦奋斗精神的生动写照。
在西平县出山镇西部山区,也有一个出山镇自己的“红旗渠”——胜利渠,它位于出山镇大苏庄村委,靠近谭山南坡山腰、西邻棠溪湖,山洞暗渠1000米,明渠2400米,可灌溉土地面积3000余亩。
上世纪60年代以前,大苏庄村虽然临近谭山水库,但受谭山山体阻隔,无法提水灌溉,大部分土地都是望天收。1968年,全国农村兴起了“农业学大寨运动”。全国开始整修农田、兴修水利,如火如荼。大苏庄村积极响应上级党委、政府号召,于1969年开始规划挖洞、修渠、引水的“坝-洞-渠”灌溉工程,当时正值党的九大召开,命名为“九大胜利渠”,后简称“胜利渠”。
上世纪60年代,是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基本上都是靠人工开挖。各生产队供人供粮,100余名青壮劳动力,仅凭着手中的锤子、镢头、手推车、铁锹这些原始而简陋的工具,勇敢地投身于炸山取石开洞的艰苦劳作中。他们战三伏,干三九,肩挑背扛,不畏艰难。寒来暑往,坚持不懈。凿山开洞,砌沟开渠,引导水流。为了防止渠道挖掘方向出现偏差,他们用两面镜子通过阳光反射,打成一条直线实施开洞施工。没有电线照明,他们就用自行车车轮带动发电机,人工绞动链条发电。在那片被岁月磨砺的谭山山坡上,一百多位青壮劳力,他们的身影在晨曦与夕阳下拉长,汗水与尘土交织成一幅幅坚韧不拔的画卷。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怀揣着对家园建设的热忱与对未来的憧憬,用双手和简陋的工具,对抗着大自然的考验,用心血和汗水筑成一条由西向东的生命之渠。
经过三年的努力,他们共开凿山洞暗渠1000米,修砌明渠2400米,有效解决了周边3000多亩农田的灌溉问题,在上世纪70年代为大苏庄的粮食增产作出了极大贡献。这条渠道如同一条条血脉,滋养着这片土地,也滋养着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历经岁月沧桑变幻,胜利渠出现多处损坏,农田灌溉功能基本丧失,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2019年4月,大苏庄村党支部负责人向镇领导汇报了胜利渠的具体情况。镇领导了解情况后十分重视,经出山镇党委、政府,大苏庄村“两委”、党员代表、群众代表研究,决定修复胜利渠。经实地考察,制订施工方案,其中包括提灌、清淤和砌渠。镇领导多方筹集复修资金,胜利渠的复修也得到了上级领导部门的认可和支持。胜利渠于2019年6月10日正式开工复修,共清理出水渠100余米,运出沙土杂物约160立方。
胜利渠的修复延续了老一辈克难攻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民服务的精神,有效解决山区灌溉的难题,提升山区粮食产量,助推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旅游业的振兴,更好地带动群众脱贫致富,为山区贫困群众实现脱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青山未改,夕阳却已多次更迭,当我们再次回望那段历史时,不禁会为那些曾经在这片山坡上默默耕耘的先辈们感到由衷地敬佩与感激。出山镇也将继续发扬着先辈们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的精神,用坚韧不拔的意志,不断探索创新发展新思维,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强根铸基,书写出山镇新时代的辉煌篇章。(冯占华 张冰冰)
标签: 西平县